“社会工作一定要加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明确要求。
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宏大篇章中,重庆以“绣花功夫”织密服务网络,用“改革锐气”破解治理难题,让民生关切转化为可触摸的温暖,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
“2024年,重庆建设老年食堂1695家,年服务200万人次。”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数据显示,重庆的社区老年食堂成了周边老人每天必到的“打卡”地。老人们既能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健康卫生又实惠的餐食还吸引了不少周边社区的老年人和附近工作的年轻人慕名而来,社区食堂“暖胃”又“暖心”。
“家长大多6点下班,放学后1个多小时,孩子没人照护,不少家长为此烦恼,于是社区办起了托管服务,课后托管可不是看着写作业,我们陪着孩子们画画、写书法、做手工、玩魔方……”渝中区大溪沟街道人和街社区用托管服务,解决了双职工家庭的后顾之忧。在社区旁边,就有个接近300平方米的小花园即将改造完工,家长和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利、优质的服务。”
“我们社区设立了‘志愿服务积分超市’,志愿者用服务时长兑换生活用品,让奉献有‘回报’,热情更持久。”江北区五里店街道黎明社区党委书记周娟指着墙上的网格图说,社区的1075名志愿者就如同“毛细血管”,深入社区治理的每个角落。
“我们培育金牌调解员、银牌调解员等专业力量组建街道议事协商专业人才库326名,2024年以来开展协商6771次,解决群众诉求7151件,群众满意度达98.6%。下一步,我们将探索和丰富基层议事协商新形式和新方法,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江津区鼎山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大量决策和工作,要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大力发展基层协商民主,重点在基层群众中开展协商。
从老年食堂飘出的烟火气,到托管课堂传出的欢笑声,重庆正以"全龄友好"理念重构社区空间,这座超大城市用"小食堂大民生""微协商治大事"等创新实践,让治理精度与民生温度同频共振。
(马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