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之上,寻找生命之光
——读陈泰湧长篇小说《白色救赎》
文/袁野
每个人的一生都在寻觅一件属于自己的东西:金钱,名利,地位……小说主人公沈鲍鑫在临终关怀医院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价值,虽然平凡但内心平静。这是我阅读完陈泰湧长篇小说 《白色救赎》后的感悟。
时间回到六月初的一个下午,初夏的重庆因为一场迅雷急雨扫荡了漫街遍巷的高温气息。在解放碑的一个咖啡店,四杯生椰拿铁,三个读者一个作者,作者陈泰湧和我们分享了新书《白色救赎》里被删减五万字的故事。就像一个五星级大厨让我们品尝了一只没有剔骨片肉的北京烤鸭,味道丰满。而这次畅谈距离新书发布会还有一个月。
一
好故事都离不开惊奇元素,男主沈鲍鑫一出场的几个关键词“遗腹子”“先天性心脏病”一下子就牵动了我的心。一鼓作气将这本25万字的小说阅读完时,已是翌日凌晨5点24分。
根植于熟悉的领域提炼创作的源泉,作为作者第一部长篇小说,他精准地选择了自己的老本行——医疗行业,作为故事的集结地。
小说通过两个医科大学生沈鲍鑫、岑恺璐的情感交织、毕业分配、职场际遇等为基点,晕染出与之相关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事件。运用专业的医学领域知识带给角色厚重的故事感,支撑起每一个鲜活角色的特质,没有夸张浮华,静静叙述,娓娓道来。
既是有关医疗题材的书,死亡是该部小说不可回避的话题,而医院无疑是诞生死亡最多的地方,但是死亡又不是这本书真正的主旨。作者设定的每一种死亡方式,在这里只是一扇纯洁如白色的窗,透过这扇窗我们看到了平凡岁月中的自己,在纷繁世界中的喜怒哀乐。在创作手法上,融写实与悬疑于一体,通过事态的变化引领出主人翁心态的变化,只有磨炼出心理韧性才能热爱生活,实现自我救赎。
沈鲍鑫在肝胆科实习时,写的第一份死亡记录,也是他真正接触到的第一个死亡病人,指导医生苏鑫问他:“第一次写?”沈鲍鑫点点头:“这个病人好年轻哟!”他的眼里突然滚落出一串热泪。读到这里,一个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愣头青的形象在脑海中勾勒速写,谁说“最是无情白大褂”,白大褂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神。
沈鲍鑫迎来的第二个病人,竟然是对他选择学医有着特殊影响的浦州中心医院脑外科主任康宏。沈鲍鑫少年时代因为外公的离世,一直对康宏主任怀着不知道是仇人还是恩人的复杂情愫,而自己第一科实习的带教老师儿科主治医师康雪梅竟是康宏的女儿。
当康宏因肝癌晚期被转至沈鲍鑫实习的肝胆外科时,“他平复了一下心情,拿着病历就往病房走,走到门口双腿却软得迈不开步子,”这里作者对沈鲍鑫的心理活动有一个看似不经意的描写,“他平复了一下心情”,读到这里我似乎能够感受到男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因为四个月前男主在浦州车站还看到过这个老头儿,他不相信躺在病床上脸色蜡黄的“老头儿”就是那个送他听诊器的主人,是那个让他立志走上医学道路的源动力。
这里这个“老头儿”一词我觉得用得精妙传神,少年时期的男主觉得是因为康宏主任拒绝为外公做手术才导致外公的死亡,所以他心里对康宏本身怀着一种“少年时的敌意”,心里面称他为“老头儿”合情合理。但现在这个老人生命进入倒计时,男主的心理活动是复杂的,就像一场赌博已经正式开局,自己的底牌还没亮相,对手却先倒下了,但纵有万般错综复杂的因素,在这一刻,眼前这个病入膏肓的老人也深深地触痛了男主内心最柔软的神经,博爱善良是男主的内核,这其实也是为后面男主能够选择“临终关怀”埋下伏笔。
同时,在这一段故事中,作者敢于触碰“天价药”及“药品保供”等社会性话题。这一番医疗内幕又是通过男主沈鲍鑫与苏鑫的对话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药品供应链”中贪婪的药贩子牟取暴利的行为,引起了男主的愤慨。同时也让我有了代入感,这种代入感是因为我觉得真实,细思极恐。康雪梅和康宏两个人的身份都是医生,他们是最能直接接触到药品资源及供应渠道的人,他们尚且还要通过特殊渠道去获取,那么普通老百姓为了治病所面临的困境岂不更难?
这种代入感还源于作者的自身经历,熟悉作者的都知道,他本身是重庆医科大学科班出身,曾在三甲医院担任外科医师,人生中第一段职场经历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可以看出作者虽然弃医从文,但对医生、医疗行业有着特殊的感情,并有深度的了解,这些生动的医学案例,不论是对我这种医学门外汉的读者,还是对正在从事医疗工作的读者,都会成为教科书级别的启示录。《白色救赎》的社会意义还在于它敢于揭示药品的高价问题,通过小说的形式为百姓发声,散发出人性光辉。
二
如果有一天,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你最想用什么方式离去?或许很多人都从未思考过这样的问题,在身体尚健康的时候,人们对“死亡”讳莫如深。村上春树说: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部分永存。
我敬重小说里的鲍芳,沈鲍鑫的母亲。当她面对无可逃避的遗传性疾病带来的死亡,自己细心地安排好一切身后事,母子以很简单的方式谈论死亡这个本来非常沉重的话题,两个人仿佛不是在说生死而是在商量去旅行,一个人远去,一个人目送,不同的是旅行的人永远不会再回来而已。只有看淡了死亡才没有束缚,没有了束缚才能安放自己的灵魂,这个年轻时丧偶独自抚养遗腹子长大的单身母亲,儿子的成才是她这辈子最大的尊严,为母则刚,所以她才无惧风雨无惧死亡,不需要悲悯不需要掌声,笑着闭上眼睛才是幸福,她轻描淡写地告诉儿子:“一切已安排妥当,反正就那么回事,到时你们可以少请几天假回来照着办就是。”寥寥几句话,却让我潸然泪下。
我也敬重岑竹衫,女主的父亲,虽然小说中他的死来得过于仓促,来得有些悲壮,甚至觉得他为什么不将女主的工作、生活安排好了再死亡,可是人生没有那么多“如果”,明天和风险不知谁先来。就像书中作者告诉我们的一样,在人生这道方程题里面有数不胜数的变量。岑竹衫的死亡,其实也是作者为读者埋下的最大的一个伏笔,小说末尾章节才将这道方程题中最大的题破解,当沈鲍鑫和岑恺璐发现母亲骨灰盒里面,父亲岑竹衫留下的那封信里写着:一生为了妻,一死为了女。或许这才是父爱润物无声的诠释,也让读者幡然领悟,岑竹衫和鲍芳一样,他们怀着对儿女的爱与眷恋,却都无一例外地选择以有尊严的方式承受死亡。
三
在我有限的知识里,是通过阅读此书才对“临终关怀”有了更深层次地了解,并因此查阅了相关的资料,“临终关怀”起源于英国的西西里·桑德斯女士,她于1967年在伦敦创办了全世界第一家对癌症末期病人的关怀医院。在《白色救赎》里,作者将沈鲍鑫最后的归宿设计成临终关怀医院的院长,与他年少时立下的“治病救人”的宏大理想大相径庭,但我认为作者赋予每个人物的含义都推向了一个更深、更远的生命领域的思考。
医者父母心,在临终关怀医院里的医生,用的是却是儿女心,沈鲍鑫用对亲人般温柔的关怀诠释了对濒临死亡的人的尊重,亲人离世不是骤降的暴风雨,而是一生的潮湿。这种关怀与温暖稀释了死亡本来的昏暗,给逝者撑起一把伞,给生者烤热一炉火,让爱与铭记不会随着生命的终止而终止。就如一片草场,冬日的枯萎是为了春天的新生,死亡是一扇门,沈鲍鑫是看门人,他在那里送走了很多人,让他们没有遗憾地走完生命的最后行程。
男主在青春时以为“婚姻将是自己的第二次投胎”,“他觉得真正的青春就应该是一把火,青春就是不管不顾地放火”的豪情。他曾意气风发、豪情壮志,年轻时的梦想和努力蓦然之间化为泡影之后,依然在内心守护着少年时种下的那粒种子,那粒种子已开成了一朵莲,一朵即使在淤泥里也洁净如初的莲,所以才有了就职典礼上“花开的时候是一种美,花落的时候也是一种美”的灵魂之音。妻子岑恺璐和女儿沈鲍竹在台下为他鼓掌,岑恺璐穿着白色的长裙,在她的胸口上骄傲地卧着一颗晶莹的红宝石,这颗红宝石是沈鲍鑫兑现的承诺,二十年了,这是送给她的礼物。这一颗红宝石,我觉得此处也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既是沈鲍鑫对岑恺璐不离不弃的见证,同时透过象征性的物件,两个人得到了生命中的顿悟。
作者巧妙地把控了读者的情绪,读到此时的情绪已不同于之前的悲伤凝重,愤愤不平,而是有着不断前进的推动力。小说在此时已不再阐述如何面对,而是将一切看开,拨开云雾迎接未来的暗喻。曾经遭遇的种种都已变得不那么重要,唯有爱是永恒。
主人公沈鲍鑫用他的经历用他的心用他的爱,在黑暗无情的死亡之上绽放了一朵生命之花,赢得了尊重,升华了他的生命质感。而我,也从《白色救赎》的书中找到了那束光……
作者简介:袁野,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重庆金融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朱阳夏 责编:陈泰湧 审核:冯飞
下一篇:过年啦①丨冰泉:难忘儿时腊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