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恢复得挺好,生活饮食都比以前健康了,也爱运动了,偶尔还打下麻将,只是血压还稍有些偏高……”
近日,患有肝癌的61岁的陈先生(化名)接到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教授罗鲜樟的随访电话,非常高兴。陈先生不停地感谢罗鲜樟教授为他做了肝癌根治性切除手术等系统治疗,让他重获希望。
“距那次手术已有半年,已过了肿瘤复发危险期,接下来,陈先生只需定期复查即可。”罗鲜樟教授表示,近年来医学突飞猛进,手术、介入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钇90树脂微球选择性内放射治疗(以下简称“钇90树脂微球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突破肝癌诊治挑战,给了肝癌患者更多选择,也让更多患者迎来生命“转机”。
从无法手术到重获新生
“劫后余生”格外珍惜
回想起一年前那些人生的“至暗”经历,陈先生感慨万千。2024年5月,刚退休不久的他本以为可以和老伴一起带带孙,和老友一起钓钓鱼,谁知却在一次突发腹痛中发现右肝肿瘤。因肿瘤位置不好,周围血管丰富,并侵犯胆管,为了降低肿瘤复发风险,需要把肿瘤组织连同周围的血管、胆管,差不多80%的肝脏切掉。“这样右肝所剩无几了,医生也不敢手术。”一想到这,陈先生就焦虑得吃不下、睡不好。
为了寻得更多治疗建议,陈先生在家人的陪同下四处就医,但一次次“没有手术机会”,让他的心情跌到谷底。庆幸的是,他们在病友推荐下找到了罗鲜樟教授,“别担心,总会有办法的。”经过一系列综合评估,罗鲜樟教授为他制定了转化治疗方案:局部灌注治疗+钇90树脂微球治疗+手术治疗等。这让绝望的陈先生看到了生的希望。
2024年9月,陈先生顺利接受了钇90树脂微球治疗,复查结果显示,肿瘤逐渐缩小到手术标准内,体内活性病灶基本消失。“有手术机会了”,这个转机增强了陈先生的治疗信心。11月,罗鲜樟教授成功为他实施了根治性切除术。术后,病理活检显示,80%都是毛玻璃样病变,是肝癌中期。这个不好不坏的结果,终于让陈先生悬着的心放下,重拾对未来的憧憬。
“我年轻时患过乙肝,做过治疗,但没有按时复查,也没有定期体检。现在我一定严遵医嘱,按时回院复查。”好不容易从“死神”手里抢回来的生命,陈先生说他一定会好好珍惜。
肝癌如同“隐形杀手”
早期诊断防治面临挑战
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24年全国癌症报告》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新发原发性肝癌病例38.9万例,死亡病例31.65万例,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列全部肿瘤的第4位和第2位。临床数据还显示,70%—80%的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五年生存率不足15%。
“肝癌如同一个‘隐形杀手’,其‘沉默’的特性让早期诊断、防治都面临着挑战。”罗鲜樟教授指出,在肝癌早期诊断上,不少人的肿瘤筛查意识不强,普通体检中的超声检查因存在膈肌遮挡、肠道气体干扰等盲区,容易漏检一些小肿瘤。因此,人们一定要有肝癌早筛意识,除了超声,还要做甲胎蛋白、CT等检查。
其次,早期肝癌常常悄无声息,即便肿瘤直径达到5厘米,有的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有的仅有右上腹隐痛或不适、乏力或体重下降、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表现。等到出现明显症状时,患者可能已是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手术时机。所以,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诊。
我国肝癌80%-90%来源于乙肝。但很多病人不知道自己是乙肝高危人群,长期熬夜、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都可能加速诱发肝癌发生。因此,预防肝癌一定要定期检查,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此外,肝癌诊治还存在着治疗手段滞后于肿瘤生物学的复杂性,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均导致技术可及性受限等难题。
钇90树脂微球治疗打破僵局
为肝癌患者带来生机
那如何突破挑战呢?钇90树脂微球治疗的出现,为肝癌患者带来了新的生机。罗鲜樟教授介绍,这是一种精准的选择性内放射治疗手段,通过微创介入技术将数百万颗载有放射性同位素钇90的树脂微球,精准注入肿瘤的供血动脉,近距离给予肿瘤细胞高能量辐射,最大程度杀灭肿瘤,不伤及正常肝脏组织。其优势在于,这些直径仅32微米的“微型核弹”迅速抵达“战场”后,释放β射线以2.5毫米射程精准实施“细胞级爆破”,就像在肿瘤内部安放“定向爆破装置”一样。相比传统治疗,它精准、高效,耐受性更好,在强效缩瘤的同时兼具增大余肝的效果,为部分原本无法手术的患者创造根治性手术的机会。
而且,这种治疗在肝恶性肿瘤的适应人群广泛,目前包括但不限于:高复发风险的可切除人群,可应用其作为新辅助治疗降低复发风险;中晚期患者,可应用其进行缩瘤降期、增大余肝,争取根治性手术治愈、移植肝脏的机会;不愿意外科切除的患者,也可应用其进行放射性肝段消融,达到等同根治性手术的效果。另外,其也适合结直肠癌肝转移、转移性神经内分泌肿瘤等转移性肝肿瘤患者。
“不过,肝癌患者是否适合这种治疗,必须经过严格的筛选,只有通过评估的患者才能接受治疗。”罗鲜樟教授指出,钇90树脂微球治疗已在国际临床应用超过20年,获得一系列国际权威指南的推荐。2021年9月,这项技术被引入国内,标志着我国肝脏恶性肿瘤领域迎来了全新国际化精准介入治疗方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的《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年版)》和《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版)》均进行了权威推荐。这将推动钇90树脂微球治疗在我国的普及率逐渐提高,为更多的肝癌患者带来福音。
结合其他治疗手段
更多肝癌患者将获益
四川43岁的刘先生(化名),上有60多岁的父母,下有两个未成年的孩子,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他肩上的担子可不轻。去年10月,刘先生因不明原因的呕吐到医院就诊。谁知通过腹部CT发现,他左肝及尾状叶弥漫性肝癌,右肝散在小癌灶,门静脉主干及左右分支都有癌栓。这个如同晴天霹雳的消息,让刘先生一时没缓过神来。
“你这种情况,必须尽快治疗。”医生的话将刘先生拉回现实。但3次介入治疗、升血小板治疗、4次靶向免疫治疗后,病情并未明显好转。从未感觉生命如此脆弱的他,异常着急、恐慌。
今年2月,刘先生慕名来到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门静脉有癌栓,这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实施传统手术风险极大。”罗鲜樟教授回忆说,患者入院第二天的甲胎蛋白值高达37000多μg/L,非常棘手。通过局部灌注、靶向免疫等治疗,甲胎蛋白值不降反升到了65000多μg/L。不停飙升的数值,让刘先生彻底崩溃了。“你还这么年轻,不要轻易放弃治疗。”在罗鲜樟教授的鼓励下,刘先生选择了“及时雨”:钇90树脂微球治疗。
半个月后,刘先生的甲胎蛋白降至6524.70μg/L,门静脉癌栓坏死,肿瘤缩小到可以手术标准。手术安排在了近日,虽然有些害怕,但他又充满了期待,相信医术精湛的罗鲜樟教授,定能助他成功渡过难关。
“作为医生,除了要有过硬的技术水平,还要在关键时刻给患者提供适宜的治疗选择。”罗鲜樟教授如是说,在国外,钇90树脂微球治疗已被广泛应用,随着该技术逐步在国内推广,未来,在更多大规模临床研究的推动下,其可结合免疫治疗、靶向药物等系统治疗手段,成为肝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让更多患者获益。
罗鲜樟教授还表示,“希望更多肝癌患者及家属明白,即便不是早期,只要把握住关键救治时机,同样有逆转病情的可能性。”当医疗科技突破与人文关怀体系形成合力,每个在困境中重获新生的患者,都彰显着生命的顽强与价值。(资讯)
(文/项乔)
编辑:向娇 责编:王峻 审核: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