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人才“蓄水池” 创新“孵化器” 产业“强后盾” 重庆人社 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技能支持与人才支撑

来源:重庆日报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24-03-05    

重庆化工职业学院(重庆化医技师学院)教师开展校内实训授课

“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促进产业集聚、技术创新、融合发展,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一年之计在于春,2024年市政府工作报告释放了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烈信号。

在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从全面部署到纵深推进的重要之年,在改革攻坚突破的奋斗之年,“新质生产力”传递的意图十分明晰,24个字——推动科技创新、提升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建设未来产业,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注入强劲创新动力。

“创”与“产”的背后都落脚于“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是链接技术创新与生产实践的核心劳动要素,起到关键资源的关键作用。

怎样做好新质生产力的技能支持、人才支撑?重庆人社的回答是:以“智能+技能”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试验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技工院校作为技能人才“蓄水池”、技术创新“孵化器”、产业发展“强后盾”,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新”欣向荣、“质”地有声。

聚焦新质生产力之“新”

双能试验区联动“智能+”与“技能+”

新质生产力“新”在哪里?

新质生产力之“新”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是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引致的生产力跃迁,是质量更好、效率更高、可持续性发展更强的先进生产力,离不开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升级的深度应用。

紧跟生产力发展“人力—马力—电力—网力—算力”的演化过程,重庆技能人才也经历“技工—技师—工匠—智匠”的升级蜕变,并且在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突破45%,跻身全国第一梯队的里程碑时刻,数字技能人才数量也刷新70万的新峰值。

作为“数字智匠”的孵化摇篮、数字技术的攻关堡垒,“智能+技能”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试验区专注于新质生产力之“新”这一细分领域,将培育新动能与传统技能“智变”相结合,以“智能+”和“技能+”为新质生产力双向赋能。

方向之一,“智能+”瞄准新意、凸显深意。

例如,九龙坡区以“巴渝工匠创新发展聚集区”为抓手,打造数字技能人才一站式在线服务平台,进一步优化数字技能人才培育、聚集和使用模式;数字经济领域的龙头企业百度乘“云”起势,在渝抢滩布局百度智能云(重庆)人工智能人才产业基地,作为全国首个、西南唯一的AI人才产业基地尽显重量级与“智”量级,产出“人工智能大模型+仪器仪表营销赋能”“UTV无人驾驶工作平台”“化工行业人工智能+安全生产”等创新成果增强核心能力沉淀,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典范标杆。

方向之二,“技能+”拔高高度、拓展广度。

西部(重庆)科学城高技能人才国际合作先导区向世界打开大门,吸引韩国又石大学、德国米勒宝公司、21世纪韩中交流协会代表团、老挝水泥公众公司等多个高校、企业开展交流合作,在国际化办学模式的平台建设、资源开发、师资国际化、双向育人、多元办学等方面达成初步意向。这片开放热土既广迎宾客,也走出国门,成功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化职业教育人文交流论坛,成立中东欧(中亚)职业教育中心、1+N国际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新增海外教学点11个等。

目光转向国内,无论是布局荣昌的“巴蜀工匠”协同培养融合区实施“巴蜀工匠”共育行动,打破毗邻地区人才流通壁垒,还是永川的“巴渝工匠”创新发展聚集区依托重庆市大数据产业人才联盟、川南渝西大数据产业联盟,培养大数据产业人才,它们都促成“川渝一家亲,数字工匠兴”的双向奔赴。

种种迹象表明,全市“智能+技能”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试验区的“一城+双核+三区+多点”格局全面铺开、蹄疾步稳:“一城”即全城、全域,“双核”指重庆与成都,“三区”包含高技能人才国际合作先导区、“巴蜀工匠”协同培养融合区、“巴渝工匠”创新发展聚集区,“多点”指市区(县)联动打造一批数字领域公共实训中心、特色职业院校(技工院校)等。试验区将“数”与“智”提档新速度,自下而上引领布局国家级储备、市级重点、区县重大项目60个,新建技能人才平台200余个,开发数字专项职业能力证书45个,策源数字技能国家新职业(工种)6个,释放雁阵效应、集聚效应、合作效应“三重效应”。

试验区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多子落”,有力带动了人才培养与技术攻关的“全盘活”,培养出大批“智能+技能”复合型、数字型技能“新苗”,他们注定会成长为支撑新质生产力的“大树”,促进全市产业数字化改造和数字产业化发展。

提升新质生产力之“质”

“高基地”提升科技含量、提高技能水平

新质生产力如何提“质”?

新质生产力之“质”,指向科技创新含量,核心是科技,关键在质优,意在强调科技创新服务生产力发展的能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技能人才队伍素质的整体跃升是提高新质生产力之“质”的必要条件,以人才培养之“质”驱动科技创新之“质”,进而提升新质生产力之“质”。

在我市职建工作中,这些可以归结为更加具象的名字: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关于提升新质生产力之“质”的问题,可以从“一辆车”“一栋楼”“一亩田”里寻找答案。

一辆车,科技领跑“天下谁人不识君”。

在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一辆手握400余项核心技术的深蓝汽车就是基地培训的“生动课堂”,来自新能源汽车应用技术、汽车技术、智能制造应用技术三个专业的技能人才专注于技能提升、技术攻关,汇聚成强大的“后背推力”,帮助深蓝汽车以“满电姿态”向新能源市场发起冲锋。

纵观全市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人才培养常与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相伴涌现,共开展课题研究656个、专利发明1512项,创新创业610项,创造产值2亿元,教学教研获奖2296项、技术技能获奖820项。

一栋楼,迭代升级见证“数智高楼平地起”。

“人+嘴+纸笔”传统施工员到以“BIM”为代表的智能施工员,从“人+砖刀+手推车”的建筑方式到智能机器人“工友”上工,从过去的“纯”建筑到产业跨界融合,建筑行业的迭代升级随着技术浪潮而起伏,重庆建筑技师学院在新技术领域精准踩点,透过其建设的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可见清晰的足印。

基地倾力打造工程造价(数字建造)、建筑设备安装(智能楼宇)、物联网应用技术(智能家居)等5大重点专业,谋划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物联网安装调试员、智能硬件装调员等7个工种培训体系,让培养出的技能人才不仅懂建筑,还懂机械、懂数据、懂能源等,成为长于理论、长于实践、长于创新的数字复合型技能人才。

一亩田,脚踏实地头顶“一朵数字的云”。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依托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在黄瓜山村建设“巴渝工匠”乡村驿站。田间一角,无人机搭载多光谱传感器一飞而过,萝卜的长势情况立即生成数据图谱,操作员正是驿站无机人驾驶培训中心的毕业生。当乡村振兴的“良机”配上科技感满满的“良技”,数据成了新农资,黄瓜山村的面貌也焕然一新,活跃着一批看得懂图、用得顺手的技能型“新农人”。

无论是一辆车、一栋楼、一亩田,还是更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场景,都指向“科技创新提高技能水平,技能人才反哺科技创新”的实践规律,这也是提升新质生产力之“质”的关键要义。这些处于科技创新链条前端的培训基地,有效带动推进了技能人才队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量质齐升。2023年我市技能人才数量达到530万人,比2010年的230万人增加了1.3倍;高技能人才超过168万名,比2010年的61万名增加了1.75倍,占比31.7%、稳居西部第一。

服务新质生产力之“产”

技能大师担当新兴产业的精锐主力

新质生产力如何扩“产”?

新质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也是产业发展的新方向。新质生产力之“产”,指向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产业工人对于产业发展的嗅觉最为灵敏,尤其对于担当产业领军人才的技能大师,既是培养新质劳动者的“工匠良师”,更是发展新兴产业的“精锐主力”,其肩上的紧迫感、使命感不言自明。

攻关“卡脖子”难题,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撑腰”。从零下35℃到50℃,唐跃辉技能大师工作室团队常年穿梭于新能源汽车研发战线的“冰与火”之间,这群逆行“候鸟”在2023年成功攻克软包电芯及扣式电池的制作方法,从无到有牵头完成3大板块试验设备4新评审,共计梳理指导性文件120份,“一体化电驱系统开发及产业化”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传承工匠精神,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育才”。陈志军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研发出国家级样板支部和大师工作室双引领,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工作室和孵化器双驱动,中职高职和专科本科双贯通的“四双八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在老挝万象、成都蒲江、重庆綦江、奉节等地建有6个工作站,培养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发挥平台价值,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聚能”。张毅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融入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市南供电分公司全局工作,以“专家后管理”“双循环”模式实现产出效应的最大化,让专家人才创造的价值能够与人才荣誉相匹配,在公司的创新能力、经营业绩提升、人才培养、党建工作、企业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发挥作用,既让荣誉“保值增值”,也让人才“才尽所能”。

利用技术优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护航”。何涛技能大师工作室专注于无人机技术创新及人才培养,2023年累计开展无人机巡检10663架次,巡检线路8061公里,发现设备本体缺陷1557处,减少人员登塔4000余次,提升了电网设备巡检效率约5倍……以“千里眼”和“顺风耳”为地方电力保驾护航。

发展新质生产力,我市大师工作室既立“顶天立地”之姿,又成“铺天盖地”之势,随着企业“新八级”制度改革试点见效,34名特级技师、3名首席技师荣登技能等级金字塔尖,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表现尤为亮眼。如今,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为32.2%,不断上扬的数据曲线没有辜负技能人才、工匠大师的倾情奔赴。

澎湃新质生产力之“力”

技工院校匹配供需培育新型劳动者

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力”?

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这一股“力”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生态,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新型劳动者是新型生产关系的关键一环,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需要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既“手中有”多维知识技能,又“玩得转”新型生产工具。相比其他类型劳动者,由技工院校培养出的技能人才既站在前沿,又文技双全,更担当脊梁。

——站在前沿,技工教育上课如同上班。去年12月1日,重庆工贸技师学院璧山现代智造工匠(产业)学院正式揭牌,标志着重庆技工院校首个工匠(产业)学院正式成立,该院将集聚政校企三方优质资源实现办学入企、办学入园,人才共培、供需匹配。

——文技双全,技工教育兼顾学业与就业。以重庆铁路运输技师学院为例,学校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共融共生,既让校企文化兼容并蓄、优势互补,达成文化育人、文化塑人的功效,又根据企业需求形成覆盖轨道交通运营全产业链、全岗位的专业群,群内所有专业100%获评重庆市技工院校精品专业,创下重庆唯一,专业群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高达99.3%。

——担当脊梁,先锋旗帜飘扬校内与赛场。重庆市工业高级技工学校全面推行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数控加工、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等7个专业是国家一体化教学示范专业,电子商务、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等4个专业是市级一体化教学示范专业,不仅让学校成为渝西地区技工教育的标杆和窗口,更以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升技能本领,师生在各大技能赛场所向披靡,年均获得技能竞赛市级一等奖、国家二等以上奖项20余项。

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市50所技工院校蓄满力、拉满弓,对接“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新增专业点114个,调整、淘汰传统落后专业点68个,建设工学一体化专业96个,建设品牌专业51个、特色(精品)课程68个,专业与产业对接率达90%以上。对口子、架梯子、铺路子,技能人才评价改革也全面走深,成长成才“天花板”被打破,2023年我市组织开展技能人才评价42.2万人次,2092名技术技能人才实现职业发展贯通。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责任编辑: